葉落了,風寒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個日子又快過完了!一念及此,心陡然驚跳了好幾下。

  理該「活蹦亂跳」的狡兔年被地震、海嘯、戰爭、洪水、失業……嚇得「魂飛魄散」。想方設法之下,總算留住了“一小口”元氣,正竭盡所能地支撐著氣若游絲、奄奄一息的軀體,掙扎地活著。幾乎是在鬥志全無的狀態下,等待著兔、龍換位的那一刻來臨。屆時再硬著頭皮並拖著疲憊的身心去往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接受該有的獎懲。 

      地上的人們在法力施展不順的兔爺管轄之下總是提心吊膽地過著日子。明明記得開年就預先到廟裏去燒了香,求了籤,安了「太歲」,怎麼仍然是這般悽慘局面呢???怨也不是,罵也不是,只求早日「否極泰來」。 

      不同的遭逢自有其來龍與去脈,但擁有一顆善良、安定、無瑕、澄澈的心才能撥亂反正,理出頭緒,做出正確的抉擇。憑著一顆又急又亂又失智的心,那能締造出盛勢與順境? 

  心安而理得或理得而心安地為人處世,人生之路則條條平坦光明,伴隨的將是幸福與美滿。至於心不安而理不得或理不得而心不安的人生則將處處出現險灘急湍,時刻都不得安身立命。安「心」之道於是成了人們重要的追尋。 

  既然安「心」」之道成了人們重要的追尋,那麼心怎麼能“安”呢?我們耳熟能詳的俗話:「白日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稱得上是深入淺出的註解。如果換成咬文嚼字的說法即是“光明正大,俯仰無愧”-----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在存活的人世間對得起周遭的人。達到這樣的要求看似容易,其實大大不容易,因為一切作為皆須依理、循禮。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止有失理、無禮的時候,宜適時理性冷靜地檢討前因與後果,一切以“無愧”為依歸。因為一旦愧疚啃蝕人心,輕則令人懊惱後悔,哀聲嘆氣;重則令人坐立難安,不思寢食。思慮於是失去了準頭,搭錯線的神經胡作非為了起來,揮之不去的是心慌意亂 

  如是觀之,行事不合情達理,絕對得不到真實的「心安」。一個人得不到真實的「心安」,縱使年年趕著去“安”千百個「太歲」,結果被“安”的是「太歲」,不是自己的「心」。 

  會“慌張的”心叫“良心”,不會慌張的心叫“惡心”;會反省檢討的心也叫“良心”,不會反省檢討的心也叫“惡心”。 “良心”會因失理、無禮內疚不已“惡心”會因失理、無禮得意不已。

  個人篤信:人活在世上,最起碼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凡事求「心安理得」,因為“有理”、“得理”才能走遍天下。“得理”可以氣壯不饒人,“得理”也可以不氣壯且饒人;但不論一個人表現的是以上哪一種行為,其內心深處必然都會有“俯仰無愧”的感覺。各人心中應都有一把“良心”尺,這把尺的功能極有可能偶而會因不當的心術使用,導致暫時性地“失準”演出;不過一定要千方百計扼殺掉“惡心”從膽邊生長出來的機會,否則往後的人生篇章將滿佈錯誤。 

  我記得民間有一位智者,為了把「成功做人很不容易」的道理告訴其後代子孫,於是在一個年節活動中,不著痕跡地要求其子孫用揉好的糯米粉分別製作出一個個“人”樣的糕餅,然後把它們放進蒸籠裏去蒸。不料原先一個個一目瞭然的糯米粉“人”出籠時全都不成了“人”樣。智者在其子孫懊惱不已的當口,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以上的教誨。 

  日後,當我生活中碰到委屈的時候,我便把這個故事在心裏默想一遍,滿腹的怨氣往往可以隨之消去不少。經歷了許多紛紛擾擾的人事之後,發現“安心”的人心裏裝的不是「孝悌」、「忠信」、「義禮」、「恕愛」,就是「簡單」和「善良」。胸懷虛心、感恩和真誠去待人處世,「心安」將是回報,「理得」將是保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